如何实现金融行业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是目前金融业一个很重要的课题。特别是当前全球的实体经济正在强化创新,出现了一些新的技术、新的业态、新的产品。但是我们的金融业基本上还是以传统经济的融资形式来支持实体经济。所以,我们应考虑怎样调整金融的业态、产品和服务方式等,从而更好服务正在处于创新中的实体经济。
这段时间,香港正在进行上市制度的全面改革,其中一个重点就是让国际资本通过改革后的上市制度,能够进入到创新型的实体经济。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相关负责人的介绍,如果各项推进工作顺利的话,大约到2018年6月份,也就是年中的时候,我们的创新型企业,可能就会以更加便捷、更加合理的门槛到香港资本市场上上进行融资。
“新经济”与“旧经济”的动力转换:全球趋势
目前,经济增长新旧动力的转换,以及增长方式的创新,是全世界都在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看到,不仅在中国,而且在美国、欧元区、日本这几个发达经济区,TFP(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都处于百年以来的低位。因此,就TFP来说,现在是我们的一个很好的赶超机会。
如果回顾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在不同时期,当时活跃的主要的企业主体,都跟当时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相关。比如说上世纪80年代,手表、自行车等行业产能扩充得很快,在增长中占主导。90年代是彩电、空调,2000年以后则是房地产、汽车和基础设施。到现在,我们看到在这些产业增长慢慢减弱的同时,医疗、两网融合、新的制造业、文化娱乐业等新经济的比重在上升。所以对于基础设施加房地产这样一个增长模式,其实决策层也在有意识的降低中国经济增长对这种模式的依赖,改变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的路径和方式,而鼓励新产业、新业态、新制造业、新商业模式这个板块的快速发展。
此轮经济回落,以2010年一季度为高点,到2017年已有大约七八个年头,经过这一轮经济回落,有不少产业开始渡过初创期、探索期。目前我们总体上处于一个新旧经济动力的转换期。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显示,下一步政策重点是创新驱动。从产出方面来看,新经济的增速超过平均水平,一些高技术产业、新的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大幅度超过工业平均水平。从2017年的统计数据看,几个去产能比较快的行业,如钢铁、煤炭等行业出现反弹,因为产能去掉以后,盈利大幅度上升,但目前这些行业的产能依然是过剩的,还需要继续去产能的。从统计数据看,这些效率改善的行业,压缩库存比较明显的行业,利润占整个工业的大部分,但是投资是负增长。
如果把PMI放在更长的时间来看,创新活动在什么时候比较活跃?把它放到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历史波动来看,我们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什么呢?经济增长比较强的时候,大家往往还不怎么讲创新,因为那时候靠旧经济、传统的经济,就已经可以成长得很好。往往在经济调整期,新经济的弹性比较好,新经济发展的整个余地比较大。同时还有一点,经过这些年的经济调整,社会经济体系中有足够多闲置的资源来支持新经济的发展。